【调解故事】强拆致砖厂损失惨重,律师力证违法帮委托人拿到390万赔偿

文章来源: 北京冠领律师事务所      发布时间: 2025-07-25 11:36:56    

  2023年3月,新疆喀什地区的戈壁滩上,春风正吹散最后一点寒意。唐锦奇站在曾经的砖厂旧址前,手机里刚收到300万元首笔补偿款到账的短信提示音,风沙掠过他黝黑粗糙的脸庞,眼角的皱纹里还残留着难以掩饰的激动。

6.jpg

  就在几个月前,这片土地上只剩下被强拆后的断壁残垣,而如今,在冠领律师的助力下,他终于拿到了390万元的拆迁补偿款,这场持续近两年的维权之路,终于画上了句号。

  时间回溯到2010年7月,喀什地区某县的招商局办公室里,风扇不知疲倦地转动着,吹散了空气中的燥热。唐锦奇手里紧紧攥着那份《同意成立砖厂的批复》,手心的汗浸湿了纸张边缘。彼时的他,眼神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。凭借这份批复,他顺利办理了采矿许可证,在戈壁滩上开启了自己的砖厂事业。

  2018年,唐锦奇的事业版图迎来扩张。他从同行手中接过另一家砖厂的经营权,在工商部门完成变更登记后拿到崭新执照,同步通过环保评估并取得相关手续。随后,经审批投入巨额资金翻新厂房、升级设备,新并购的砖厂迅速投产。机器轰鸣声响彻戈壁,红砖成批运往各地,唐锦奇望着这蒸蒸日上的景象,眉宇间尽是欣慰,所有奔波操劳仿佛都值得了。

  然而,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。2021年初,当地核查中央环保督查整改情况时,他的砖厂被列入落后产能淘汰名单。这个结论让唐锦奇如坠冰窟:自己证照齐全、环评合格,怎么突然成了落后产能?当年4月,《关于砖厂停产拆除的通知》送达,要求20天内完成拆除,却对补偿只字未提,唐锦奇拿着通知,双手微微颤抖。

  他对砖厂投入了太多心血,从选址、建设到生产经营,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他的汗水。如今,有关部门一句话就要拆除,却不谈补偿,这让他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。从选址到生产,砖厂凝聚了他全部心血,岂能说拆就拆且毫无补偿?他拒绝执行拆除要求,多次带着证照向相关部门申诉,却屡屡碰壁。

  2021年7月的一个午后,正在外地奔波的唐锦奇接到工人急电:有关部门组织人员已将砖厂强拆。赶回现场时,曾经的厂房设备已成废墟,砖块碎片散落一地。唐锦奇瘫坐在戈壁上,看着这片倾注了十年心血的土地,只觉得天旋地转。近一年里,他上访、申诉,问题始终悬而未决。

7.jpg

  就在行政诉讼时效仅剩几天时,唐锦奇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联系到北京冠领律师事务所。律所经过研判接受委托,当即指派律师苗薇薇、程重介入,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就此展开。登机前,律师已通过视频连线指导唐锦奇梳理证据链:从2010年的成立批复、采矿许可证,到2018年的营业执照、环评文件,再到强拆现场的照片视频,逐项核查归档。

  抵达喀什后,冠领律师队马不停蹄地展开工作,连夜梳理关键证据,形成完整的证据目录。提交诉状时,法院起初以“涉及政策性纠纷”为由不予立案。

  对此,冠领律师当即提交《管辖权异议答辩状》,从三个维度据理力争:一是强拆行为属于具体行政行为,符合行政诉讼受案范围;二是委托人持有合法证照,权益受损事实清晰;三是政策性淘汰不能成为规避补偿的借口。经过三次沟通,法院最终受理此案。

  立案后,律师团队并未急于推进庭审,而是制定了“先礼后兵”的策略。他们向有关部门发送《法律意见书》,详细指出强拆行为的三点违法之处:未履行听证程序、未作出补偿决定、强制执行程序违法,并附上法律条文依据。同时明确告知:若不及时补救,法院判决后不仅要赔偿损失,相关责任人还可能承担行政责任。

  这份意见书起到了关键作用。此前避而不见的部门负责人主动联系唐锦奇,提出协商补偿。谈判桌上,冠领律师一方面出示设备采购合同、建设工程清单等证据,精确核算直接损失;另一方面援引类似判例,说明违法强拆的赔偿标准。

  经过五轮拉锯,双方最终敲定390万元补偿方案。2023年3月,唐锦奇在补偿协议上签字时,戈壁的春风正拂过他的脸颊。当300万元首笔补偿款到账短信响起,他如释重负。这不仅是金钱的补偿,更是法律对创业者心血的认可。冠领律师随即代理他向法院申请撤诉,这场跨越两年的维权之战,终于在戈壁滩的春光里画上句号。

  (文中人物除代理律师外均为化名)

8.jpg

9.jpg

10.jpg

  撰稿人:凌浩

  审核主编:张冠彬

  文章类型:原创B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