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胜诉故事】无证老房遭强拆,冠领律师辨明权利和责任主体助委托人成功维权

文章来源: 北京冠领律师事务所      发布时间: 2025-05-12 10:45:23    

  2023年深冬,内蒙古包头市寒风凛冽,站在废墟前的黎女士心中更是一片寒凉。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强拆,让她住了半辈子的家化为面前的瓦砾。这套房屋虽小,却是来自父亲感情的传递,也承载着无数的回忆。

5.jpg

  黎女士的房屋建于上世纪70年代,是她父亲单位分配的福利房。由于历史原因,房屋从未办理过产权登记,但黎女士一家常年居住于此,街坊四邻皆知。父亲去世时,将该房屋交由黎女士继承。她一直住到2023年11月,当地开展某改造项目,该房屋被纳入了征收范围。街道办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协商补偿事宜,但因补偿标准与黎女士的预期差距较大,双方始终未达成协议。

  不久后,有关部门称“改造项目刻不容缓”,未等黎女士收拾物品便组织工作人员强行拆除了房屋。黎女士试图阻拦,却被挡在警戒线外。寒风中的她孤立无援,只能眼睁睁看着家当被掩埋在废墟下。黎女士心有不甘,辗转咨询、打听,于2024年7月联系到北京冠领律师事务所,律所指派了律师蔡木勇代理此案。

  冠领律师耐心倾听黎女士的遭遇,分析认为此案有两个难点:一是案涉房屋没有任何权属证明,想要诉讼维权,需要先证明黎女士为房屋的所有权人;二是黎女士不知道负责强拆的究竟是哪个单位。

  律师首先从“历史事实”入手,了解房屋的由来;而后走访街坊,收集老邻居的证言,证明黎女士长期居住于此。律师又找到街道办调取前期入户调查的记录,发现《房屋征收补偿审核表》《产权调换意向确认书》等文件中,征收对象明确标注为黎女士。这些材料虽非权属证明,但足以证明街道办默认黎女士是实际权利人。律师抓住这一关键点,构建起“事实占有”的法律逻辑链。

6.jpg

  针对此案的责任主体,冠领律师根据黎女士提供的强拆现场照片及相关行政文件的落款,结合调查的资料,确认由有关部门和街道办负责强拆。律师立即代理黎女士对两个单位提起诉讼,要求确认案涉强拆行为违法。

  庭审过程中,两个单位如冠领律师的预料,辩称他们不是责任主体,案涉房屋无产权证明,黎女士不是房屋所有权人。此外,他们还提出强拆发生已逾半年,超过了起诉期限。

  冠领律师提交征收公告等材料,辨明有关部门为征收部门,街道办为征收实施部门,两个单位都是拆迁主体,属于适格被告;同时直指对方逻辑漏洞:“如果黎女士不是权利人,为什么她的名字会被列入被征收人名单?”

  针对“起诉超期”的质疑,律师援引相关司法解释,指出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时,未告知起诉期限的,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,起诉期限最长可延至1年。因两个单位从未以任何形式告知黎女士起诉期限,本案强拆发生于2023年11月,黎女士于2024年7月起诉,仍在法定期限内。而根据《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》,未签协议且未作出补偿决定时,强拆必须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,两个单位属于越权强拆,程序违法。

  法院审理后认为,黎女士的诉讼请求有事实及法律依据,应予支持,故于2025年3月判决有关部门和街道办对案涉房屋或设施的强制拆除行为违法。

  本案中,面对“证据不足”的困境,冠领律师没有拘泥于传统权属证明,而是从两个单位的“自查材料”中寻找突破口;面对起诉超期质疑,律师精准定位司法解释,将对方的“程序杀招”化为无形。如今,黎女士正在律师的协助下申请国家赔偿,一切都在向好发展。

7.jpg

8.jpg

9.jpg

  撰稿人:郭滢

  审稿人:董振杰

  文章类型:原创B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