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锦旗故事】委托人被指非法占地22000平米,律师智破“拆违”迷局,助力撤销处罚决定

文章来源: 北京冠领律师事务所      发布时间: 2025-03-03 09:45:14    

  2023年12月,云南西双版纳的陈女士站在自己经营多年的厂房前,看着刚刚收到的《行政处罚决定书》,心中五味杂陈。“明明听从各部门安排建的厂,怎么就违法了呢?”面对价值千万的资产即将化为乌有,陈女士决定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。

4.png

  经过一番辗转对比,陈女士选择委托北京冠领律师事务所代理维权。律所经研判指派了专业处理行政案件的律师李潇月承办此案。冠领律师接案后,第一次时间奔赴西双版纳了解详细案情。

  一切要追溯到2005年,陈女士向所在村庄的村委会租用了8亩土地,用于种植橡胶、加工木材。陈女士随后在该土地上修建了一个木材加工厂。四年后,这片土地被征收,陈女士的加工厂急需搬迁,但又无其他土地可用,她便听从各部门建议,向行政机关提交了一份《申请书》,获得了22000平米集体土地(以下简称:案涉土地)的使用权。为了征收的顺利进行,行政机关还承诺,让陈女士先搬迁,后续再为她办理相关土地手续。其他部门也同意此事。

  陈女士随后在案涉土地上建起了新的加工厂,正常经营数年。直到2023年12月,有关部门作出《行政处罚决定书》,以陈女士未经批准非法占用22000平米土地,责令她限期拆除建筑物和附属设施,恢复土地原状并退还土地。

  冠领律师了解案情后,查询了当地的相关政策信息,发现行政机关在2019年发布了《征地告知书》,而案涉土地就在征收范围内。律师敏锐地察觉到异常——行政机关当年主动协调搬迁,如今征收在即,有关部门却要求“拆违”,这不合常理。律师认为这将是一场关于程序正义的较量,于是迅速制定两大策略:深挖行政机关承诺证据,击破行政处罚程序漏洞。

  冠领律师调取了尘封十余年的档案,经过反复研究,从行政机关盖章批准的《申请书》中锁定关键证据——文件中载明“同意暂时使用,尽快完善手续”。律师又走访了当年参与协调的村干部和多个部门,取得了许多证人证言,足以证明陈女士建厂并非擅自占地,而是行政机关主导的搬迁行为。律师据此整理了200多页证据材料,随后代理陈女士对作出处罚决定的有关部门提起诉讼。

【锦旗故事】委托人被指非法占地22000平米,律师智破“拆违”迷局,助力撤销处罚决定-2

  庭审过程中,有关部门表示其具备行政处罚的职权,陈女士使用的土地至今没有取得审批手续,因此处罚决定认定事实清楚,证据确凿,程序合法。

  冠领律师向法官提交了数十份证据,还原建设厂房的经过,并当庭展示了《申请书》和2019年的《征地告知书》。律师指出陈女士将厂房搬到案涉土地,未经审批建设多年,从未有相关部门立案调查处理,如今案涉土地被纳入征收范围,且已进入征收补偿阶段,有关部门以“拆违”程序进行处罚,不予补偿,有以“拆违代拆迁”的嫌疑,其行为不符合“程序正当”这一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。另外,行政机关当年承诺先搬迁,后续为陈女士办理相关手续而未办理,如今却让陈女士独自承担历史责任,这并不公平。

  法院经审理,采信了冠领律师提交的证据,支持了冠领律师的观点,认为有关部门的执法目的并不是为了严格城市建设的管理,而是为了加快征收进程而作出的处罚决定,明显不当。2024年10月,法院判决撤销有关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。

  拿到胜诉判决书后,陈女士非常激动地感叹道:“如果没有冠领律师帮忙挖出那些‘沉睡’的证据,我或许永远也无法讨回公道。”为了感谢律师对此案的付出,陈女士特意赠送了一面锦旗。

  看着手中写着“尽心尽责人民好律师,为民解忧正义守护者”的锦旗,冠领律师更加坚信,办理案件不仅要有就案论案的思维,还要学会从历史经纬中寻找破局点,让法治真正成为委托人的“定心丸”。

【锦旗故事】委托人被指非法占地22000平米,律师智破“拆违”迷局,助力撤销处罚决定-3

【锦旗故事】委托人被指非法占地22000平米,律师智破“拆违”迷局,助力撤销处罚决定-4

【锦旗故事】委托人被指非法占地22000平米,律师智破“拆违”迷局,助力撤销处罚决定-5

【锦旗故事】委托人被指非法占地22000平米,律师智破“拆违”迷局,助力撤销处罚决定-6

  撰稿人:郭滢

  审稿人:董振杰

  文章类型:原创B

相关推荐